碳中和意味着什么?如何在 2050 年前实现?

by  
AnhNguyen  
- 2024年5月13日

The commitment by the European Union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by 2050, as formalized in the European Climate Law [1],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pivot in policy and strategy aimed at […]

The commitment by the European Union to achieve 碳中和 by 2050, as formalized in the European Climate Law [1],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pivot in policy and strategy aimed at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在实践中,这一雄心意味着经济的全面转型,涉及从能源生产、工业流程、运输、建筑效率到农业实践的方方面面。这不仅需要向可再生能源转变,还需要实施创新技术,以减少所有部门的碳排放。 

此外,这还意味着要更加重视碳抵消措施,如重新造林和开发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欧盟的这一大胆举措树立了一个全球基准,鼓励其他国家效仿,为子孙后代保护我们的地球。 

什么是碳中和? 

的概念 碳中和 is rooted in establishing an equilibrium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absorption of carbon in nature’s carbon sinks. Carbon sequestration, a process of capturing and storing carbon dioxide from the atmospher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is. Achieving net-zero emissions globally relies heavily on this balance, with every single 温室气体排放 要成功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碳固存进行抵消[2]。 

碳汇是指捕获的碳多于释放的碳的系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自然碳汇包括森林、海洋和土壤。这些天然吸收器每年从大气中清除约 9.5 至 11 千兆吨二氧化碳,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这一过程对于抵消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进一步强调了保护和加强这些自然资源在应对全球变暖方面的重要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还没有创造出人造碳汇,能够有效地从大气中清除碳,达到严重挑战全球变暖所需的程度。虽然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开发和改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熟练程度和能力尚未达到天然碳汇的水平。森林、海洋和土壤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碳在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封存的碳可能会通过森林火灾、土地使用改变或伐木等活动重新进入大气。这一事实凸显了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实现气候中和不仅要提高我们消耗碳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减少我们的碳足迹。这一双重战略对于在 205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际使命的成功以及减轻气候变化对我们地球的影响至关重要。 

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GISS)的专家进行的研究表明,地球的全球平均气温出现了大幅上升。自 1880 年以来,气温至少上升了 1.1 摄氏度(1.9 华氏度)。最值得注意的是,气温上升主要发生在 1975 年之后,每十年显著上升约 0.15 至 0.20 摄氏度[4]。 

地球平均气温的升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它导致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增加。这些事件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减少了粮食和水的供应,破坏了基础设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死亡、饥荒和广泛的人类痛苦。此外,气候和栖息地的改变也对野生动物构成了重大威胁,导致物种分布发生变化、种群数量减少,在某些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物种灭绝。这些变化相互关联,突出了通过在 2050 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等举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实现碳中和 

实现碳中和的途径涉及多方面,包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加强自然碳汇。全球各国政府和各行各业都在探索各种战略,以尽量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因为化石燃料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这一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加快太阳能、风能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此外,提高建筑物、车辆和制造过程的能效也能大大降低碳足迹。电动汽车和绿色建筑等创新正迅速成为这一转变的核心组成部分。 

除了减少排放,提高自然和人工碳汇的能力也势在必行。植树造林项目和可持续土地管理实践对于提高森林和土壤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至关重要。同时,技术的进步正在为可扩展的碳捕集与封存(CCS)解决方案铺平道路。这些技术旨在从工业源头直接捕获二氧化碳排放,并将其储存在地下,防止其进入大气。这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于减排特别具有挑战性的行业至关重要。 

要在 2050 年实现碳中和,最终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包括政府政策、企业责任和个人行动。碳定价和排放交易计划等政策可以为减排提供必要的激励。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可持续做法和投资绿色技术做出贡献。在个人层面,人们可以通过减少能源消耗、选择可持续产品和支持可再生能源来改变现状。通过集体行动和分担责任,实现碳中和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这将大大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 

碳抵消 

碳补偿是实现碳中和的一种补充战略,特别是在减少排放不完全可行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允许对世界各地的环保项目进行投资,以补偿其他地方产生的排放。碳补偿的主要方面包括 

  • 各种项目:碳补偿项目范围广泛,包括重新造林和植树造林、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和甲烷捕获。每类项目对固碳和减排的贡献各不相同。 
  • 认证标准:声誉良好的碳补偿项目通常由第三方组织根据 "经核查的碳标准"(VCS)、"黄金标准 "和 "清洁发展机制"(CDM)等标准进行核查。这些标准可确保碳减排的真实性、额外性和持久性。 
  • 额外性:额外性:额外性是碳抵消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个项目实现的碳减排量必须高于或超过没有该项目干预时的碳减排量。这确保了抵消代表了真正的减排。 
  • 成本效益:碳补偿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以减少其剩余的碳足迹。它为许多行业实现更深层次的去碳化提供了过渡解决方案。 
  • 全球影响:抵消项目不仅有助于实现全球环境目标,而且通常还能为当地社区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如创造就业机会、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空气和水质。 
  • 自愿和合规市场:碳补偿市场分为自愿和履约两个部分。自愿市场面向那些希望在监管要求之外抵消排放的实体,而履约市场则是强制实体抵消排放的监管计划的一部分。 

了解碳补偿的这些方面对于任何考虑采用这种方式来减轻气候影响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虽然碳补偿不能替代直接减排,但它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战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终想法 

面对地球的气候危机,显然没有任何一种解决方案是万能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每一步,无论是通过政策、技术还是个人选择,都会与其他措施相互配合,从而为抵御环境退化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和复杂性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坚持不懈,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开展跨边界、跨部门的合作。未来尚未书写,通过集体的抱负和行动,我们有能力为我们的地球创造一个复原和复兴的故事。 

参考资料 

[1] https://climate.ec.europa.eu/eu-action/climate-strategies-targets/2050-long-term-strategy_en 

[2] https://www.europarl.europa.eu/topics/en/article/20190926STO62270/what-is-carbon-neutrality-and-how-can-it-be-achieved-by-2050#:~:text=Carbon%20neutrality%20means%20having%20a,is%20known%20as%20carbon%20sequestration 

[3] https://www.europarl.europa.eu/RegData/etudes/STUD/2018/626092/IPOL_STU(2018)626092_EN.pdf 

[4] 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world-of-change/global-temperatures

立即開始使用 Seneca ESG 工具包

監控投資組合 ESG 表現,自建 ESG 框架,讓商業決策更精準。

Toolkit

Seneca ESG

有興趣?立即聯絡我們

請填寫右側表單,或直接郵件聯絡我們:

sales@senecaesg.com

新加坡辦公室

7 Straits View, Marina One East Tower, #05-01, Singapore 018936

+65 6223 8888

阿姆斯特丹辦公室

Gustav Mahlerplein 2 Amsterdam, Netherlands 1082 MA

(+31) 6 4817 3634

上海辦公室

中國上海市靜安區銅仁路299號2604B室,200040

(+86) 021 6229 8732

台北辦公室

台灣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7樓,106414

(+886) 02 2706 2108

河內辦公室

Viet Tower 1, Thai Ha, Dong Da Hanoi, Vietnam 100000

(+84) 936 075 490

利馬辦公室

Av Jorge Basadre Grohmann 607 San Isidro, Lima, Peru 15073

(+51) 951 722 377

Tokyo Office

1-4-20 Nishikicho, Tachikawa City, Tokyo 190-0022

-